【親師關係】

原設計者:彰化師大商教系89級紀信義、蕭益進、劉建麟

案例:孩子成了考試災民

學校剛剛舉行完定期評量,在試卷上揮舞著紅筆的右手方歇,班上學生家長的電話便接踵而至,一個晚上和這些緊張兮兮的家長談得筋疲力竭,因為一次的月考,家長和孩子們彷彿成了考試下的落難災民,於心何忍?

我的學生只是低年級而已,開學之初便有家長告訴我:『開學都兩個星期了,孩子心情還像在暑假般輕鬆,一點壓力都沒有,麻煩老師嚴格督促他唸書,寫評量測驗。』這樣時時希望孩子上緊精神發條的家長為數不少,或多或少也暗示了我給學生們太少壓力,出太少回家課題,以至於看起來生活步調優閒鬆散,『不像有紀律』的學生!事實上他的孩子已是成績表現突出的學生,但只要考卷上一點點紅筆批改訂正的錯誤仍教父母跳腳,這種因為父母莫名的『虛榮』和『尊嚴』的心理,孩子們像考試受難戶,不停地負責考出更高分來滿足父母。

有個家長氣急敗壞地詢問我:『孩子為什麼在類似的題目中一再出錯?有沒有辦法請老師印更多的練習題讓他反覆演練?』我心想,題庫中多的是題目,要印多少題目都不是難事,問題是填鴨教學促使孩子背答案有什麼用呢?刻意著重具體操作的認知教法來強化孩子的理解力,總勝過太多僵化的紙筆測驗,因為我給學生的家課一向不多,反而時常要他們回家堆積木(釐清十進位數的概念),花園裡找昆蟲,到廚房牆角觀察螞蟻……..沒想到一片美意被曲解了,『我不殺伯仁,伯仁因我而死』,習題太少的孩子通常遭到家長最多責罵,被認為遊手好閒,只知道『玩』!

他們不只一次告誡小孩:『現在考不到高分,長大以後要做什麼?』『不努力的人將來注定是失敗者!』這些話語的確達到驚嚇的目的了,但被威脅著要拿成績的孩子內心會不會受傷呢?這恐怕是很少家長關心的,通常在親師溝通言談之間,我透露出讓孩子『自主學習』,在摸索中探得求知的快樂,當這樣聽起來『無為而治』的論調進到他們耳裡,我知道,表面點頭稱是,但旋即仍故態複萌地逼著孩子『去讀書!去寫功課』這是一場無聲的戰爭!

眼見考試災民在升學洪流裡載沈載浮,此情此景成了我教學生涯最難突破的盲點,或許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和耐心才能釐清這些糾葛,屆時希冀看見一張張真正不被考試恐懼威脅的臉。

轉載---自由時報,44版,88/11/17.

 

案例策略

社會快速的變遷,個人的價值觀念與行為型態分歧和多元化,學校開放教育的實施,在班級經營的活動中,親師合作共同關心孩童的學習發展,家長與教師相互配合,密切聯繫兩者相輔相成,才能有效發揮兒童潛能,對學生產生積極正向的作用,以期教師的教學與輔導工作,能達成理想目標。

由於學生來自不同社經、文化的家庭,他(她)們各自擁有不同的父母,家庭教養方式分歧,素質不一,因此他(她)們具有顯著的個別差異。因此導師在班級經營時,要發揮影響力,積極的協助成長,為孩子提供良好親子交流環境,並增進家長對學校教育的認識。

一般家長對學校與教師的期望,父母都有「望子成龍,望女成鳳」的心態,所有家長都會希望學校教師能多關心子女,瞭解孩子的喜好、個性與人格,讓孩子能學得更多更重要的知識與技能,激勵孩子的學習興趣,發掘孩子的潛能,並惠予鼓勵;協助孩子不斷的求進步,輔導孩子克服困境...等,學校教師的教育方針也是如此,只有讓家長有所感受與體會是為親師共識的關鍵。

家長同時也應考慮教師的立場,體諒教師的辛勞,並給予鼓勵、讚賞,懷著感恩的心,包容教師的不足,彼此了解,互相接納,親師產生共識,才能輔導出健康快樂、活潑創意的學童。

在一片教育革新的時代,開放教育的推動學童學習活動方式的多樣,校園倫理師生關係的重建,惟有真正能建立親師共識,兩者充分合作,齊心努力,才能有效的協助孩童渡過成長的難關,共謀學童愉悅的學習旅程,分享孩童成長與茁壯的碩果。


全方位「親師合作關係」的展開:溝通、學習、成長、建立共識

由於社會型態變遷,從早期農業社會的大家庭、親密鄰里人際關係,到近來工商社會下普遍的小家庭生活型態和疏離的人際關係,現代父母面對親職難題時,不易取得外界支援,家庭成為社會中一個個的教育孤島。

可以預期,剛開始多數家長仍習慣困坐家中,視學校為禁地,顯現出對小孩教育漠不關心的假象。要知道,漠不關心和不知「如何」關心不同,就像我們不是天生知道,如何做父母和教師一樣;家長關心、甚至參與教育必須經過學習。明智的教師可以敞開胸,主動邀請家長到學校來,說明自己教學的理念、方式,提供學校行事曆和活動資訊。更何況當家長瞭解學校教學,家長關懷小孩教育的心便有了出處,也較能體諒教師的辛勞,為親師互動奠定良好根基。

家長接受教師善意鼓勵跨出家庭,脫去社會、經濟地位的外衣,與班級內其他家長藉經驗分享與成長活動學習如何做好父母,個別家庭因而受益。同時因為家庭與家庭間橫向密切聯繫而形成的強大支持網,將逐漸消弭家長在教育子女時的孤獨無助;學生身心亦因為家庭獲得支時力量而安定;使得學生的學習與教師的教學,在較穩定的狀況下進行。

惟家長如果耽溺於滿足自己需求的學習上,勢必無法跟上小孩學習、成長的速度,亦不能達成身為父母的教育責任。家長必須參與學校教育,在參與了解班級的學習過程中,藉由教師的協助與觀察,對自己小孩有比較完整的認識;在成就自己教育責任的同時,也教育了自己。教師亦因與家長充分互動,對個別學生特質與學習有更清楚的了解,可以在教學上予以適切的輔助。

然而,即便依民間教改團體建議,理想的班級學生人數二十人,一班亦有三、四十位家長,每位家長教育理念未必相同,何況有時個別家長的意見,未必符合學生的學習權益或其他家長的需要,私下溝通將造成誤會與對立,產生困擾。為防止類似的困擾,避免被擠壓的抱怨和批評四處流竄,親師需要一個進行溝通與討論的空間,讓家長與家長、家長與教師間的意見,有機會在平等對話、相互尊重下,充分發言溝通、討論並達成共識。

班級家長會正是提供一個親師對話的理想公共空間,親師將共同關心的教育事務在這個正式會議中提出,進行理性溝通。這也比較符合依照多數人的意見來處理事情的民主程序。但是要特別注意“共識”不應違背教育理念與原則,所以在討論過程中教師的專業意見不能缺席,只要合乎教育目標,家長一定會予以尊重接受。

班級事務透過親師間一次又一次的討論與意見交換,除了澄清彼此對事情的觀點,達成為學生最高利益的共識,也建立互信、互諒的情感基礎。需知溝通是親師良性互動的起點,不是終點;溝通不應當作解決問題的手段,更不能因為暫時解決眼前的困擾便停止溝通。持續性的良善溝通將提昇親師關係到較高的層次,因為相互關心、瞭解而信賴,家長積極參與、支持和協助教師教學,親師自然成為親密的教育合夥人,關懷並協助學生全人發展是兩者共同的課題。

教師邀請和接納家長,成為共創教育願景的教育合夥人。關心教育的家長化被動為主動,以行動參與學校教育承擔教育責任。學區與地方豐富、多元的資源,便隨著家長積極參與教育活動而大量挹注學校教育;愈多家長參與、支持學校教育,就吸納愈多資源豐富校內教學。學生的學習便跨越了班級、學校的空間,與家庭、學區、地方的生活、人文融合。

上一頁

 

•欣賞舊首頁•網站主持: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副教授王智弘 •網頁製作:TCNET資訊服務團隊 •網頁設計:陳詩佳